尋味南昌春天里的“絕唱”——野生藜蒿

來源:      |    日期:  2024年04月25日     |    制作:  周章云     |    新聞熱線:  0791-86849110

“鄱陽湖的草,南昌人餐桌上的寶。”一聽到這句話,大家就知道答案是——藜蒿,可是這個長在鄱陽湖的草是怎樣進入南昌老百姓飯碗的呢?


來歷


冬去春來,藜蒿就和著春風的腳步,一起萌生于湖區的灘涂上,正月藜、二月蒿,三月當柴燒,相傳元朝末年,朱元璋與陳友諒為爭奪天下,曾在鄱陽湖對戰十八載。一年春天,朱元璋被圍困于康山草洲,船上所備糧草盡數消耗。朱元璋數天未食蔬菜,食欲不振,日漸消瘦。伙頭軍著急之際,忽然發現草洲上生長著一種碧綠的野草,便隨手扯了一根嫩莖嚼了一下,頓覺滿口生香,清脆爽口。火頭軍靈機一動,采摘了許多野草,去其葉,擇其莖,與軍中僅剩的一塊臘肉皮同炒。當這道香飄四溢的野蔬端上桌后,朱元璋連聲叫好,精神大作,一舉挫敗了敵軍,遂賜此草名為藜蒿。


知道了藜蒿的來歷,想要追溯南昌人吃藜蒿的時間長度卻有點難了。作為80后的記者,只記得爺爺說他吃過,爸爸說他也吃過,80后的記者從兒時開始,每年的2月開始,自己就跟兄弟姐妹們圍著淌著水的,用麻袋裝著的新鮮藜蒿“戰斗”,擼掉藜蒿的葉子,掐掉藜蒿老去的根莖,留下一段嫩嫩的或紅或綠的長莖條,然后放到菜籃子里等待分配,周末好端端的一個上午,就被這一麻袋的野生藜蒿弄得五指全黑,幾天也沒辦法清洗干凈。


記憶


藜蒿是南昌人從小吃到大的春季限定美味,可見藜蒿在南昌人心中分量,藜蒿炒臘肉還是南昌的一道特色名菜,屬十大贛菜之一,2008年,藜蒿炒臘肉入選“奧運菜單”。


可其實,南昌并不產藜蒿,南昌的藜蒿都來源于鄱陽湖水域。聽爸爸輩們講,其實爺爺那輩,南昌并不流行吃藜蒿,是到了生活好起來后,大家不缺肉吃后,才開始吃藜蒿的。最早的時候,藜蒿是隨著水,飄到南昌贛江一些區域,比如以前的富大有堤贛江水域附近,南昌人就把這些野生的藜蒿采摘回家食用,商人看到商機,就大量從鄱陽湖區域收購當地村民采摘的藜蒿,販賣到南昌,那時候買藜蒿都是批發性質的,一麻袋一麻袋賣,所以才有了開頭80后記者的“痛苦”記憶。


80后除了有擇藜蒿的記憶,部分還有參與到南昌市區有贛江流域的一些堤壩、路邊自己采摘藜蒿的記憶,可是到了現在,南昌市區任何水域都沒有了藜蒿的蹤跡,最近能夠看到野生藜蒿的地方,距離南昌市區也有1.5小時的車程了,估計很多90后、00后,10后都沒有見過真正的野生藜蒿。


采摘


近日,記者驅車2小時,來到江西九江為數不多還需要坐輪渡的一個江心小島——柴桑區江洲鎮,在這里尋找到春天尾巴上的野生藜蒿,當成片成片野生藜蒿在記者眼前延展時,吃了這么多年藜蒿炒臘肉的記者,才第一次真正見到野生藜蒿長啥樣。


人還沒靠近,就有一股說不清楚是藜蒿還是艾草的味道飄過來,想要不知道這些是野生藜蒿都難了,一片接著一片的藜蒿,像野草一樣生長在湖水旁邊,跟菜市場賣的藜蒿不同,野生藜蒿的根莖是青紅的,有些細小,沒有菜場販賣的藜蒿粗,看過去有點“營養不良”的樣子,據當地村民說,野生藜蒿都不粗,能吃的部分也不多,不像大棚產的藜蒿那樣,從頭到尾都能吃。當春風送暖之時,生活在水鄉澤園的人們會結伴到湖畔采摘藜蒿。歌謠稱:“正月藜,二月蒿;三月、四月作柴燒”,采摘藜蒿的季節性較強。


“春節前,我們當地人是從土里挖藜蒿的,那時候最嫩,最貴的時候賣60元一斤,都是賣到湖口、九江、南昌的,到了過年后,藜蒿就都出土了,那時候大一點,很多湖口、九江的村民都來我們這里采摘藜蒿,我們這個江心洲四面環島,哪里都是野生藜蒿,現在你們來晚了,雖然還是春天,可是藜蒿已經老了,真的就是草了,連豬都不吃了。”九江采桑區江洲鎮柳州村村干部劉潮跟記者說道,以前,若藜蒿漂滿了水面,村民用釘耙和鐮刀在水上收割,一船一船地裝。當地的村民把藜蒿剁了做豬食,藜蒿被視若草芥,胡亂裝在汽車上,一車一車地運往九江、南昌,路上看得見一路掉的藜蒿。


因為地處偏遠,采桑區江洲鎮一直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所以四周都是野生藜蒿等各種野生農作物。江西省人民醫院第一駐村支部書記羅昭淦帶著隊伍扎根在這里,協助村里發展。羅昭淦說,藜蒿,學名狹葉艾,又名蘆蒿、水蒿、青艾等。本草綱目草部第十五卷記載:藜蒿氣味甘甜無毒,主治五脹邪氣,風寒濕脾,補中益氣,長毛發,久食輕身,耳聰目明,防衰。老中醫有“正月仙草,二月蒿”的說法,意思是正月間的藜蒿采摘吃后,有祛濕、除毒功效。到陰歷五月時,人們用蒿草掛在門口可驅蚊、蠅和避邪。


游客


藜蒿主要產自鄱陽湖沿岸,每年清明前后是野生藜蒿盛產的季節。最早是生活在鄱陽湖邊的漁民發現,因烹飪食用后具有一股特殊的水草清香,而慢慢傳入南昌百姓的餐桌,逐漸成為南昌的一道名菜。


“野生藜蒿就是春天一個季節的菜,錯過了就要等來年,九江這邊的人也吃,但是我感覺沒有南昌人喜歡吃,今年很多南昌人沿著鄱陽湖到處采摘野生藜蒿,都上了好幾次熱搜。”羅昭淦說,盡管野生藜蒿的可食部分較少,其獨特的濃郁風味卻非人工種植的青梗藜蒿所能媲美。對于鐘愛藜蒿的人來說,一旦有幸品嘗到野生藜蒿,他們很可能會認為以往所食的藜蒿相比之下都顯得平淡無奇。


在采訪中,記者遇到了許多非本地村民的采摘團隊,一位大姐操著南昌人聽不懂的口音,教大家怎么去找到更嫩的野生藜蒿。“我們來玩的,一天也摘不了多少,還累得頭暈眼花,那些專門販賣到南昌的就厲害了,一天可以摘幾百斤,換算成錢的話,一天就幾千元了,所以很多人每年都會去尋野生藜蒿采摘。”大姐說,現在又多了一種旅游方式的采摘,就是一邊踏青,一邊摘藜蒿,摘野菜,采摘藜蒿的過程不僅讓大家體驗到了春天郊游踏青的樂趣,更使大家收獲了大自然賦予的豐富野味,這是城市生活中難以企及的快樂。

文/劉晨昱 曾偉軒 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羅素靜

值班編輯:奚同北

值班審核:周艷華

值班編委:朱曉暉



一鍵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