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時代”更需“長期主義”
來源: 江南都市報 | 日期: 2025年03月19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9110
◎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評論員 陳明華
近幾天,人民日報新媒體發布的《獻給春天的演講:相信》引起了廣泛關注。演講者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是一名“90后”,今年央視春晚“出圈”的跳秧歌機器人就來自他的公司。王興興在演講中說:“我相信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時代不會辜負長期主義者。”
王興興的創業故事,像極了當代版的“鐵杵磨針”。他不相信這世上有不可能的事,用小鉆頭、銼刀和剪刀,買9元錢的零件,揀邊角料,成功地“手搓”出一個小小的雙足機器人。如今,他開創了全球低成本高性能足式機器人技術的先河,研發的四足機器人已占全球近七成銷售份額。王興興成功的密碼很簡單:“把‘不可能’3個字,拆解成300個、3000個技術步驟和參數,然后一一攻克。”換言之,就是“慢功夫”“笨功夫”,背后正是秉持“長期主義”。
王興興的故事能引起廣泛共鳴,正說明在這個被“30秒短視頻”和“3分鐘熱度”切割的“快時代”,“長期主義”是多么稀缺!
太多人心態浮躁,走捷徑抄近路,追求短期效益,而不愿下“慢功夫”。這一現象存在于多方面。
就個人成長來看,“速成焦慮”與“能力泡沫化”較為普遍。例如,一些求職者不潛心提升能力本領,卻愛追逐“3天面試逆襲班”等培訓,結果在從業后難以適應崗位需要,甚至無法獨立完成工作;互聯網從業者平均18個月跳槽一次,多數人只見眼前薪資漲幅,不見垂直領域深耕。這必將留下“能力泡沫化”和職業周期縮短等后遺癥。
就企業壯大來說,“流量狂歡”與“創新失能”并不少見。例如,某社區團購平臺陷入“燒錢困局”,3年燒光200億元融資,補貼用戶換流量,最終因資本斷供破產清算;某電子廠癡迷代工賺“快錢”,忽視技術研發,在客戶轉移訂單后陷入停工困境。這必定形成“技術空心化”和品牌價值稀釋等深層影響。
就地方發展來講,“政績沖動”和“基建冗余”最為典型。有些主政者只愛做立竿見影的“顯績”,不愿干功在久遠的“潛績”;有的地方換一任領導就換一套規劃,城市發展像“打地鼠”游戲。這種施政方式,必然嚴重耽誤地方發展。
在全社會培育“長期主義”價值觀,進而形成推崇實踐之風,顯得十分必要。這不僅關乎個人、企業的成長,更關乎一個地方乃至國家的長遠發展。
培育“長期主義”價值觀,自然應構建多維度“長期主義”生態系統。個人應修煉“延遲滿足”大法,以職業深耕積累終身信用資產。企業需加碼技術“深蹲起跳”,重構環境社會公司治理(ESG)評價體系。地方政府應建立“戰略接力考核機制”,突出長線政績權重,并專項表彰“十年磨一劍”者。通過信用增值錨定個人價值、制度剛性約束短視行為、榮譽體系強化社會認同,形成“深耕者得厚利”的正向循環,系統扭轉績效短視慣性,推動“長期主義”從價值共識轉化為行動自覺。
“慢即是快,快即是慢!”這是馬拉松跑圈充滿思辨性的一句話。嚴肅跑者通常先學會慢,沉下心堅持系統訓練,積累到某一天,身體自然會突破速度閾值,一鳴驚人;而急于求成者,往往欲速則不達。這種看似矛盾的辯證法,正如王興興“慢功夫”的沉淀,最終迎來厚積薄發,實現超越,完美地詮釋了“慢”與“快”的辯證關系。
歷史從不為投機者停留,卻永遠犒賞時間的匠人。真正的“快”,永遠生長在“長期主義”的土壤里;在這個“內卷成麻花”的“快時代”,我們應呼喚和推崇“長期主義”,并使之成為社會共識。
靜待花開月明,心向蒼穹自澄。只有摒棄浮躁,回歸深耕細作,才能在時間的長河中,沉淀出真正的價值,無愧時代、不負寸心。
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長期主義者”。不信?我們一起試試!
值班編輯:傅藍天
值班審核:周艷華
值班編委:傅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