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短劇再崛起:江西該如何復刻“松柏巷”輝煌?

來源:      |    日期:  2025年04月09日     |    制作:  周章云     |    新聞熱線:  0791-86849110

  文/本報全媒體記者段萍(圖由受訪者提供)近日,短劇話題又登上熱搜,原因是四川方言短劇《家里家外》3天播放量超10億,該劇的成功標志著2025年我國微短劇行業正從“野蠻生長”邁入“精品化”新階段。事實上,方言短劇在江西也早有成功先例。20年前,南昌方言劇《松柏巷里萬家人》就曾風靡一時,成為一代人的記憶。而如今,隨著短劇市場的蓬勃發展,江西是否能夠抓住機遇,打造出贛味爆款短劇?

  《松柏巷里萬家人》,一次成功的本土化再創作

  四川方言短劇《家里家外》創下短劇行業現象級熱度紀錄。該劇憑借對時代風貌的精準刻畫、家庭情感的細膩描摹以及環環相扣的敘事張力,一舉扭轉了觀眾對短劇的刻板印象,成為行業標桿。

  在江西方言短劇領域,本土觀眾記憶深處仍珍藏著二十年前的經典之作《松柏巷里萬家人》。這部由湖南團隊操刀卻深植贛鄱大地的作品,匯聚了江西省話劇團、南昌市采茶劇團等本土藝術院團的實力派演員。

  現已是江西省話劇團負責人的熊磊,曾在劇中成功塑造“萬長富”。他回憶道:“《松柏巷里萬家人》雖是來自湖南的作品,但經過深度本土化改編后,無論是人物設定還是命名都浸透著濃郁的南昌韻味,更融入了大量本土故事元素,堪稱一次成功的南昌本土化再創作。”

  這部橫跨數百集、持續熱播數年的長篇方言劇,成功的關鍵在于如何生動演繹南昌故事。江西“故事大王”吳邦國正是該劇幕后的靈魂編劇。作為江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民間文學作品獎)得主,吳邦國透露:“當年劇組特意邀請我來擔綱編劇,就是要用最地道的江西方言,展現最鮮活的贛地文化。”

  為創作《松柏巷里萬家人》,吳邦國不僅調動了多年生活積累,更保持著每日研讀本地報刊的習慣,從市井新聞中捕捉創作靈感。“那時我常去八一公園采風,那里就像個民間故事集散地,國家大事、本地軼聞、南昌傳說、家長里短,都是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

  重大主題創作聯手微短劇,江西走在全國前列

  當《家里家外》以“不狗血、不懸浮”的生活流敘事成為現象級爆款,標志著短劇行業正迎來創作理念的革新——那些套路化的年代劇正在被觀眾拋棄。唯有扎根現實土壤,捕捉平凡生活中的情感共鳴,短劇才能真正贏得觀眾的青睞。

  在這一創作轉向的背景下,江西省影視家協會正積極布局短劇賽道。記者了解到,該協會今年已組織兩批編劇團隊參與省文聯2025年重大主題創作采風活動。省影視家協會秘書長葉晨紅介紹,這是協會首次聚焦微短劇創作開展的專題采風。首站選在贛州,圍繞“蘇區振興”主題展開創作;第二站則深入景德鎮,挖掘千年瓷都在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建設中的故事。后續還將開展江西歷史文化及名人故事的專題創作。

  葉晨紅坦言,傳統影視劇動輒千萬GK元的投資規模,限制了協會在創作中的主導作用,“以往我們更多的是提供輔助性支持”。而短劇的蓬勃發展給江西帶來了新機遇——投資體量小但社會影響力大,促使協會積極探索本土短劇的創新路徑。“我們將重大主題創作與微短劇形式相結合,力求打造既有思想深度又具傳播力的精品。”她補充道,“這樣的嘗試目前在全國也是走得較前的。”

  短劇賦能千行百業,江西推出“文旅新贛線”

  微短劇作為數字時代的新興文藝形態,融合了傳統影視劇的敘事基因與短視頻的傳播特性,憑借其快節奏、高密度、強互動的獨特優勢,正在重構視聽內容生態。

  國家廣電總局今年1月啟動“微短劇+”行動計劃,推動這一新興業態賦能千行百業。江西也積極布局,于去年推出《“短劇游江西 文旅新贛線”創作計劃實施方案》,重點打造《海昏行》《武林外史》《浮生一夢》《燃燒吧,村 BA》等系列文旅短劇。

  其中,《浮生一夢》以萍鄉武功山為背景,講述一位治愈系漫畫家邂逅吉州窯制瓷技藝的奇妙故事。江西鯨彩傳媒負責人賴澤臣介紹,這部擬投資500萬元的短劇將邀請國內一線網劇團隊加盟,力求打造兼具藝術水準與市場價值的文旅短劇精品。

  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短劇市場規模達505億元,首次超越電影總票房(425.02億元)。“網絡電影十余年未能實現的突破,短劇僅用兩三年就完成了。”賴澤臣表示,“這是重要的時間拐點,讓人們看見短劇是裂變傳播極其強大的內容載體。”隨著海內外資本紛紛入局,短劇賽道也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機遇。

  作為從業者,賴澤臣的愿景不止于內容創作:“我們希望通過短劇這一載體,打通文旅產業上下游,實現江西文化資源的流量轉化。”

  再造新時代贛方言短劇,要從文化地標中尋找

  江西能否打造出《家里家外》這樣的現象級短劇,在短劇市場風口上實現突圍?

  對此,吳邦國給出了自己的見解。他指出,盡管《松柏巷里萬家人》曾創造收視熱潮,但新時代的贛方言短劇必須走創新之路。“如今南昌的萬壽宮、大士院等地已成為文化地標網紅打卡地,我們要深入挖掘這些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素材,通過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表達當代南昌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根據《“短劇游江西 文旅新贛線”創作計劃實施方案》,江西計劃在2025至2027年間,通過微短劇的熱播效應,努力實現“一部劇帶火一座城”,塑造一批具有贛鄱文化標識的文化旅游IP。賴澤臣認為,要快速實現這一目標,“離不開政府支持”。他指出,從政策扶持到資源整合,從平臺搭建到市場推廣,政府的全方位支持將為江西短劇“出圈”提供重要保障。

  值班編輯:奚同北

  值班審核:范俊杰

  值班編委:朱曉暉



一鍵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