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瓷上界畫作品展”4月11日隆重亮相南昌美術館

來源:      |    日期:  2025年04月14日     |    制作:  周章云     |    新聞熱線:  0791-86849110

  ▲游新民作品:《蘇州博物館》

  ▲龍芬作品:《大紅燈籠高高掛》

  ▲諶玉作品:《蘇州甪直鎮寫生》

  黃佳寧作品:《武洲煙云》

  瓷上界畫,不僅僅是建筑圖樣的呈現,更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懷的溫暖港灣。4月11日,“錦繡華章·道合古今——中國瓷上界畫作品展”亮相南昌美術館,展出江西著名藝術家游新民與學生的102件作品,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融合建筑美學、繪畫藝術與陶瓷工藝的視覺盛宴。

  文/本報全媒體記者段萍

  壹 瓷上界畫具有廣闊的創新發展空間

  “中國瓷上界畫作品展”是江西藝術基金《中國瓷上界畫創新人才培養項目》的成果展示。該基金項目的主講老師、江西省工筆畫學會會長游新民于2023年提出“瓷上界畫”概念并申報藝術基金項目。他認為,瓷上界畫提供了讓人們感悟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視角。

  界畫是一個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繪畫門類,明清時期的陶瓷就出現了亭臺樓閣的畫面,但始終未能形成具有影響力的繪畫體系。游新民10多年前開始嘗試在陶瓷上畫界畫,他希望“瓷上界畫”在新時代經過傳承和發展,能形成具有創新意義的新畫種。

  據了解,《中國瓷上界畫創新人才培養項目》于去年4月正式啟動,面向全國招收學員,有來自黑龍江、湖南、安徽、山東等全國各地藝術愛好者、景德鎮職業陶瓷畫工以及高等院校的藝術學科老師。

  游新民表示,瓷上界畫與傳統界畫創作不同,前者經過火的燒制,產生色彩的變化,“常常會帶來各種驚喜”。此次展覽,游新民帶來多件作品,其中《蘇州博物館》,利用線條的構成和白黑紅的色塊組合,讓陶瓷新彩煥發出現代感。

  游新民表示,未來他將在瓷上界畫進行更多創新探索。“現在的陶瓷技法已很完善,我們在嘗試讓中國的界畫融入各種陶瓷技藝里,將構圖和釉色結合,并在題材、內容方面進行深入發掘,在陶瓷上展現出更豐富的界畫美感。所以,瓷上界畫的創新發展空間還是非常大的。”

  貳 讀懂中國建筑 才能讓傳統界畫在當代煥新

  從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畢業的黃佳寧,現在是景德鎮藝術職業大學的老師。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景德鎮人,多年來她在藝術上始終堅持陶瓷材料的創新探索。

  她告訴記者,2020年她曾參加游新民老師的《中國畫界人才培養項目》,“經過在界畫方面的不斷學習,深入了解了這門藝術的發展史”。她喜歡界畫所承載的歷史感,“界畫記錄的建筑結構與造型,能側面反映中國古建筑的歷史面貌和審美”。

  和中國畫里的花鳥山水不同,界畫具有一定的科學知識性,“你一定要先讀懂中國建筑中的房屋結構,然后才能去畫它”。黃佳寧認為,瓷上界畫能為當代陶瓷繪畫帶來諸多創新,有人會把當代建筑融入進來,“我還是會立足于傳統的中國界畫,然后用陶瓷的表現形式來進行創新”。

  如此次展出的《武洲煙云》,黃佳寧就在陶瓷材料里運用了金色、銀色等金屬色,“把它們加入到平面繪畫里,突破了傳統粉彩單一的色系”。

  叁 瓷上界畫今年將申報國家藝術基金項目

  現場,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米海鵬帶著學生們來觀展。米海鵬告訴記者,傳統界畫在當下的藝術創作中較為小眾,“畫的人比較少,游新民老師扛起了江西界畫的大旗,這些年在全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他認為,很多愛好界畫的學員跟著游新民學習,“通過寫生發現中國傳統古建、園林的審美特點,并結合瓷板繪畫的方式呈現出來,讓人耳目一新”。

  觀看展出作品,米海鵬感受到,學員在寫生和創作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對工具材料的掌握,還進行了很多思考。“即在藝術創作中,如何把傳統審美與當代人的精神取向結合起來。我看到有的畫面有傳統也有創新,在色彩、構圖方面都作了處理和嘗試。這樣的創新非常好。”

  游新民透露,他主講的《中國瓷上界畫創新人才培養項目》,帶領學員們學習了傳統陶瓷繪畫技藝的表現方法,又學習了中國傳統界畫的創作方法,“還去了蘇州甪直鎮、錦溪鎮兩個古鎮寫生,創作了一批瓷上界畫作品和寫生作品”。此次展覽的目的在于宣傳和推廣瓷上界畫藝術,讓人們了解中國瓷上界畫的特點和美感。接下來,游新民還計劃將瓷上界畫申報國家藝術基金項目,讓更多藝術創作者參與瓷上界畫的創作。

  值班編輯:奚同北

  值班審核:范俊杰

  值班編委:朱曉暉



一鍵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