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文旅發展大會特別策劃|詩畫江西,等你續寫
來源: | 日期: 2025年04月25日 | 制作: 周章云 | 新聞熱線: 0791-86849110


江西之所以輝煌千載,是因為這里涌現出了一大批學識淵博、才華橫溢的文化名人。他們人人能詩詞,花開滿庭。
陶淵明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派,江西由此成為中國田園詩的誕生地。陶淵明創作的田園詩感情真摯,樸素自然,一千多年來引發詩人們競相效仿,形成了中國文學中獨辟蹊徑的一個派別。陶淵明公認成就最高的是五言詩,最負盛名的就是《飲酒二十首》之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以一座山谷為背景,塑造了一個桃花源。這里的環境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住房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道路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社會是“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僅僅320個字,開啟了中國人追求理想社會的大幕。
晏殊,作為宋詞初祖,其詞作驚艷千年。5歲被稱為神童,7歲便能寫文章,14歲中進士。他的文章典麗,能詩善詞。“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這首《浣溪沙》中,晏殊賦予自然以生命,將人生的感悟融入清麗的語言當中,在柔情與敏銳中展現出圓融曠達的智慧。“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的詞總是能傳遞出一種深遠的意境,讓人感受到他飛揚的思緒和內心的無限感懷。
歐陽修是北宋文壇的領袖,他的經典之作《醉翁亭記》有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日出日落、云卷云舒,借酒抒懷、與民同樂。歐陽修的許多作品,都可以看到故土的影子。“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既是寫對情人的愛,也寫出他對家鄉的深情。
王安石是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學家。王安石面對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堅定“三不足”斗爭精神,領導了北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改革運動。30歲正值壯年的王安石,有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的思想境界,撥云見日、高瞻遠矚;“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表達了一個改革家向往革新、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興王只在笑談中。直至如今千載后,誰與爭功”,抒發了大展宏圖、意氣風發的豪邁氣概。
作為江西詩派之宗,黃庭堅起到了開宗立派的作用。他提出“以故為新、以俗為雅”等詩學理論,具有強烈的求新求變的自覺意識。黃庭堅自幼便有著極高的文學天賦,7歲時寫了一首讓人驚嘆的《牧童詩》:“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黃庭堅在江西泰和縣任縣令時,寫了一首《登快閣》,“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他的代表作《寄黃幾復》有“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句,極盡當年的良辰美景和快樂心情,以及歷經江湖之后的漂泊之苦。黃庭堅詩歌“一詩一文出,人爭傳誦之”,正如蘇軾所評價:瑰瑋之文,妙絕當世。
作為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楊萬里在詩歌創作上大膽創新,開創了一種清新自然、淺顯易懂的新風格,被譽為“誠齋體”。他行走在家鄉湴塘村里的荷塘邊,看到一只紅色小蜻蜓戲水后懸停在剛剛冒芽的荷尖上,脫口而出“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他看到了初夏的荷花,“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他看到了孩子們在田野中追逐蝴蝶嬉戲,“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他身居鄉間,感悟到了“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朱熹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是繼孔孟之后,中國儒學的代表人物。朱熹的詩詞將他的教育理念滲透到文學中,啟迪民智,造福百姓。“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他想告訴天下學子珍惜寶貴的時間,在人生有限的時間里,學無止境。“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表達了自己不斷學習新知識、接收新思想的求學態度。晚年的朱熹,經歷了仕途的不順和內心的困頓,一首《春日》應運而生,“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以豁達的心境面對人生的不如意,始終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信心,這就是朱熹的詩詞所傳遞出的堅毅力量。
江西被譽為文章節義之邦,文天祥是其中彪炳史冊的典型代表。18歲時,文天祥參加廬陵鄉試獲第一名,21歲順利踏進了科考殿試,被宋理宗欽定為進士第一。他始終懷有一腔忠貞報國的赤誠。南宋國亡,文天祥被俘。元軍主帥逼迫文天祥投降,文天祥的回答卻是一首詩:“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首光耀天地的《過零丁洋》以磅礴的氣勢、高亢的激情,表達出文天祥為了國家安寧而慷慨赴死的民族氣節和舍生取義的生死觀,被稱為愛國主義的千古絕唱。
江西不僅哺育了一大批先賢,更是吸引了如王勃、李白、白居易、蘇軾、辛棄疾等文化巨匠輻輳而至,在此成就功業,留下千古名篇。
王勃與滕王閣相逢,留下了千古第一駢文《滕王閣序》。《滕王閣序》對仗工整,文采華美,短短773字,用典多達37處,創造成語42個,是我國古代創造成語數量最多的一篇文章。“物華天寶,人杰地靈”“雄州霧列,俊采星馳”“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共一色”,王勃的這篇巨作將江西的美麗與壯觀描繪得淋漓盡致,被譽為從古至今描寫江西第一文。
“詩仙”李白五上廬山,寫下40余篇詩詞。七言絕句《望廬山瀑布》(其二)廣為流傳:“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在他的筆下,廬山“風高初選將,月滿欲平胡”“霜清東林鐘,水白虎溪月。天香生虛空,天樂鳴不歇”“而我樂名山,對之心益閑。無論漱瓊液,還得洗塵顏”“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的詩歌給廬山增添了無窮魅力。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在一個秋夜,潯陽江邊,白居易揮筆寫下千古名篇《琵琶行》。失意之時,白居易來到仿佛仙境的廬山大林寺,找到了新的春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蘇東坡對江西情有獨鐘,多次游歷江西,留下了超百首詩詞。著名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表達了置身物中不識全貌的哲理。“江西山水真吾邦,白沙翠竹石底江”,表達了蘇軾對江西山水和風物的贊美之情。1101年,蘇軾由南往北再次穿越大庾嶺,為答謝當地的一位老翁,他在墻壁上題寫《贈嶺上老人》:“鶴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親栽。問翁大庾嶺頭住,曾見南遷幾個回?”他當時已然65歲,發出了再次回到江西的人生感慨。
辛棄疾作為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軍事家和政治家,他在江西待了27年,贛州、南昌、上饒都留下了他的足跡。辛棄疾在贛州任江西提點刑獄時,途經造口遙望郁孤臺,吟唱出一闋充滿豪放之情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辛棄疾在上饒與自然同行,與風月同醉,留下了“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留下了《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江西山水自古以來就是畫家們的棲居地,涌現了眾多杰出的藝術家。
董源,南昌人,中國南派山水畫開山鼻祖。董源深深眷戀著家鄉的山水,他在山間嬉戲,在水中玩耍,與村落對視。夕陽下的漁船,大自然的光風霽月、空濛迷幻深深吸引著他。董源繪畫技藝高超,山水、人物、禽獸,他信手拈來,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南方山水和北方山水截然不同。北方山水雄偉,南方山水靈秀;北方山水蒼莽,南方山水迷濛。在董源之前,南方山水很少入畫。董源的“披麻皴”,狀如麻皮,展現了江南土山細膩平緩的肌理。他的“點子皴”,則充分展現了山石的質感。董源的《瀟湘圖》是南派山水的開山之作,在中國繪畫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幅畫里,你可以看到山巒的連綿,樹木的茂盛,江河的開闊,洲渚的縱橫,生活的氣息。北宋書法、繪畫大家米芾盛贊董源的技法:“峰巒出沒,云霧顯晦,不裝巧趣,皆得天真。”
王希孟,中國繪畫史上僅有的以一幅畫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2022年除夕夜,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在央視春晚播出,迅速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點。“只此青綠”火爆的背后,其實是《千里江山圖》這一中華傳世經典穿越歷史風煙的持久魅力。據多方考證,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畫的就是江西風景:山是廬山,水是鄱陽湖,房屋、村落都是江南特有。通過圖證比對,江西鄱陽湖畔的廬山自然風光,是唯一契合北宋畫作《千里江山圖》卷中的構圖布局。《千里江山圖》以其恢宏的氣勢和細膩的描繪,將江西的青綠美景推向了藝術的巔峰。

值班編輯:奚同北
值班審核:范俊杰
值班編委:朱曉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