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讓千年詩韻流進更多人的心田
來源: 江西文旅協會公眾號 | 日期: 2025年04月29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9110
日前,“江西詩派暨歷代江西詩人名家名篇方言誦唱會”在北宋宰相、著名詞人晏殊故里——進賢縣精彩上演。江西省委原常委、省政府原副省長朱虹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以下為發言稿,以饗讀者。
在這個春風送暖、詩意盎然的美好夜晚,我們齊聚進賢——晏殊的故鄉,共同聆聽江西詩派及歷代江西詩人的經典詩篇,以方言吟誦千古詩韻,以鄉音回響文化血脈。作為一名長期從事文化研究與傳播的工作者,我深感江西詩歌傳統的厚重與輝煌,也由衷地敬佩各位對江西詩派、江西詩人的關注與熱愛。
今天,在這片鐘靈毓秀、人文薈萃的贛鄱大地,我們以江西話誦江西詩,這是一次文化的盛宴,一次心靈的共鳴,更是一次傳統與現代交融的創新實踐。在此,我謹代表主辦方,向蒞臨此次活動的各位領導、嘉賓、詩歌愛好者們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江西,自古文風鼎盛,是“文章節義之邦”,更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重要高地。從唐代王勃在滕王閣上揮毫寫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到宋代江西詩派開宗立派,江西詩人代有才俊,佳作層出不窮。尤其是以黃庭堅為代表的江西詩派,主張“奪胎換骨,點鐵成金”的創作理論,推崇深思熟慮、苦心經營的作詩方法,在宋代乃至整個中國詩壇產生了深遠影響,被譽為“江西詩法,光耀千秋”。這一詩派不僅成為宋代文壇的主流力量之一,還影響了后世的詩歌發展,奠定了江西在中國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
除了江西詩派,江西還孕育了大量才華橫溢的詩人,如南唐的李煜,他的詞章情深意切,成為千古絕唱;明代的解縉,以“對聯第一”名震一時。此外,王勃以《滕王閣序》奠定了初唐詩文的高峰;北宋的晏殊,這位出生于進賢的宰相,不僅是政壇英才,更是婉約詞派的奠基人,其“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至今仍令人低回吟誦;晏殊之子晏幾道,承襲乃父詞風,以細膩婉約的情感見長;南豐的曾鞏,“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其深厚的文學功底影響后世;南宋的方岳,詩風自然清新,獨樹一幟。這些詩人不僅用文本書寫了時代的風華,也塑造了江西深厚的文化底蘊。

方言是文化的基因,是鄉土記憶的載體,更是詩意表達的重要方式。江西方言音韻獨特,古雅渾厚,既保留了許多古漢語的成分,又兼具地方特色,與江西詩詞的韻律美相得益彰。今天,我們以江西方言誦讀江西詩歌,不僅是對詩人精神的致敬,更是一種文化自信的表達。鄉音吟誦,讓詩歌更加生動,讓文本更加鮮活,讓千年詩韻在現代語境中煥發新的光彩。
在全球化快速發展的今天,方言文化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許多年輕人逐漸淡忘了鄉音,越來越多的方言詩歌難以被現代人熟悉和理解。然而,方言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文化認同的重要紐帶,是維系地方情感和歷史記憶的橋梁。今天的方言誦唱會,正是希望通過這種特別的方式,讓更多人重新認識方言之美,感受詩歌的深邃,從而激發我們對鄉土文化的熱愛和自豪。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傳承與創新。江西詩歌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是我們每一位文化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今天,我們用方言吟誦古詩,就是對江西詩歌的一種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的文化活動,通過音樂、戲曲、影視等多種形式,讓江西詩歌走進更多人的心中,讓千年詩韻繼續流傳。

在這里,我也想特別感謝所有為本次活動付出努力的組織者、朗誦者和幕后工作人員,正是你們的辛勤付出,讓今天的誦唱會得以順利舉辦。你們不僅是在傳承江西詩歌的傳統,更是在創造一種全新的文化體驗,向世界展示江西的詩意之美。
朋友們,詩歌是一座橋梁,連接著歷史與現實,承載著情感與夢想。今天,我們用鄉音吟誦先賢詩篇,是一次文化的回望,更是一種精神的延續。愿這一夜的詩韻激蕩,讓我們在字里行間找回鄉愁,在吟誦之間感受文化自信,在傳承創新中延續江西的詩意輝煌。
值班編輯:傅藍天
值班審核:周艷華
值班編委:朱曉暉